dddddd

每次在閱讀許多中國思想家傳記時,常發現許多思想家思想的轉捩點或覺悟點,並非在年少的十七八歲時,也非在四十不惑後才確定,而大多是在二十五六歲到三十五之間。在這段時間裡,有許多思想家陷入長期的茫然與困惑,但至終大多數的人都在這時期中,在尋尋覓覓與四處徬徨後,遇見了值得一生信仰的真理,決定勇敢地創造或推翻些什麼。接下來,就是一生為了自己理念奮鬥堅持的努力了。

孔恩在典範轉移理論中也提過,推翻典範的,總是年輕人。於是我常想,剛好也走到這年紀的自己,面對歷代思想家都曾有過的迷惑與徬徨,究竟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如果我不能勇敢地做些什麼,只是不假思索地選擇安全的路線,我是否就錯過了我這代年輕人應該盡的責任?

我不想錯過這年紀的自己應該有的勇敢,就算是錯的,也想放手去衝撞看看。

by 晶晶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指南潛研第四次討論會(2011/1/15)

指南潛研第四次討論會(2011/1/15)
主題:鄭南榕與台灣民主
主講者:廖千瑤(台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四年級)
特約討論人:鍾友全(臺大歷史所碩士班畢)
主持人:劉芝慶(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摘要
鄭南榕,台灣獨立運動的健將,以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這場運動,能筆善文,在台獨運動中深具代表性。本文處理的時間,大致上就以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九年為界。這短短十年,鄭南榕加入黨外,扶持黨外,茁壯黨外,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舉辦大型群眾運動,摧毀戒嚴體制與威權法西斯,並且為了重拾台灣人民的國際法人格而努力,終至身殉,整整影響了一代台灣人。他自己的專欄文字,看自各自零散成篇,其實已經暗藏他對台灣未來規劃的藍圖。

本文大致分兩部分,一部分著重鄭南榕的「言」,另一部分著重鄭南榕的「行」。
盼望能讓讀者認識這位身兼作家、企業經營者、民主鬥士、政治受難者於一身的台灣黨外前輩。其實多年下來,追思鄭南榕的感性文章雖然不絕如縷,但始終缺乏一本傳記與一篇學術性的史學論文。筆者不自量力,遂成此文,盼能拋磚引玉!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指南潛研第三次討論會(2010/12/19)

指南潛研第三次討論會(2010/12/19)

主題:以《點石齋畫報》之〈暹羅白象〉、〈海外美人〉、〈縊鬼討替〉論近代圖像中的現代性與魔幻思維的辯證

主講者:陳俊宏(政大中文所博士班四年級)
特約討論人:許玉青(政大中文所博士班六年級)
主持人:許嘉瑋(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摘要
本文是對《點石齋畫報》部分圖像本身的微觀研究。有感於前人的《點石齋畫報》研究較多在文化生產與消費語境、閱讀語境上著墨,而少於針對視覺圖像本身進行分析,也由於圖像本身的直觀性,反而會阻止讀圖者發現一些隱藏在圖像中的微言大義。筆者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並一一舉例論述。其一是處理視覺文本的構圖或是透視點的形式轉變問題,如《點石齋畫報》與通俗日用繪畫傳統的關係;二是以自然寫實或經驗實證的認知取徑,尋求視覺文本細節的指涉,如視《點石齋畫報》之圖像為史事的輔證。筆者指出《點石齋畫報》的「以圖證史」不單純只是作為歷史時事的插圖,它也在無意中記載了繪者的態度;三是進入圖像以及文化中有關可見性、觀看位置與視覺化的視覺政體。第一種讀圖,筆者從〈暹羅白象〉的大象看出十九世紀末期的想像與真實的大象形象的差別,還有這種差別在視覺文化上的意義。第二種讀圖是挖掘出歷史語境與圖像的互文,且在圖像細微之處,讀出折疊在圖像敘事之下的微言大義,本節以王韜《淞隱漫錄》卷四〈海外美人〉在《點石齋畫報》上連載的圖、文為例,說明此一問題。第三種讀圖,是從〈縊鬼討替〉中,分析其中的可見性、觀看位置與視覺政體。最後,從筆者所分析的圖像微言大義出發,在李孝悌對《點石齋畫報》中的鄉野傳奇圖像的定位上,思辨中國近現代以來排擠「魔幻思維」的現象做結。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預告】
指南潛研第四次討論會(2011/1/15)
主題:鄭南榕的相關議題(暫定)
主講者:廖千瑤(台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四年級)
特約討論人:鍾友全(臺大歷史所碩士班畢)
主持人:劉芝慶(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指南潛研第二次討論會(2010/11)

指南潛研第二次討論會(2010/11)

主題:拉岡的欲望圖式與小他物

主講者:祁立峰(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特約討論人:張琦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
主持人:劉芝慶(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0年11月7日(星期日)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拉岡在精神分析學地位之重要,眾所週知,他所談的凝視、能指鍊、語言學等理論,也普遍運用於文學或文化研究。本次研讀拉岡1952年發表的〈精神分析學中的言語與語言的作用和領域〉以及1960年發表〈主體的顛覆和佛絡伊德無意識概念中的慾望辯證法〉兩篇文章,其中陳述了拉岡的許多重要理論。歡迎大家一起來研讀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指南潛研第一次討論會

指南潛研第一次討論會

主題:中日射禮禮儀與中國古代勇德意識
主講者:劉柏宏(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三年級)
評論人:張明瑯(台大中文博士)
主持人:林世賢(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一年級)
時間:2010年10月24日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9會議室


題目摘要

宋儒呂大臨嘗言:「射,一藝也,容比於禮,節比於樂。發而不失正鵠者,是必有樂於義理,久於恭敬,用志不分之心,然後可以得之。則其所以得之者,其德可知矣,故曰可以觀德行矣」射禮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檢視士人德行的功用,而就儒家經典所建構出的理想政治運作藍圖來說,射禮也寄寓著揀選賢士的功能。本文選擇以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所頒訂《開元禮》與日本嵯峨天皇時期(809~823)修訂之《內裏式》兩部官方禮書作為討論對象,透過比對雙方所記皇帝「觀射禮」的內容,梳理儀式過程與書寫結構的異同,進而針對兩者交集雷同處進行分析,以此觀察禮儀規範背後所可能潛藏的人倫關係。

據前人歸納目前唐禮研究概況可知,討論唐禮與日本禮法制度形塑過程的研究成果極為豐碩,本文雖然承續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但卻更試圖探觸具體儀文所反映的倫理關係。是以本文可能具有的意義及展望至少包括:1.提供中日古代禮儀交涉的實證資料;2.釐清儒家禮學精神與中日傳統倫理內涵之間的關連。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公告:我們起步了

各位師長、學長姐以及學術同好們

一、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

已於2010年7月28日正式開始營運了
目前將以雙官網的形態營運

Blogger:
http://zhi-nan-qian-yan.blogspot.com/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33360026697614

未來有關報名方式、會議通知、資訊流通以及論壇營運細節
都將公告於網站之上
因此請大家常光臨本站 以獲得最新訊息

二、有關電子報方面
本論壇預計定期發行電子報
發佈對象以論壇籌委、學會成員為主要對象
(非固定成員如有提供e-mail,也將寄與)
內容包括:
1.近期研討會資訊
2.新增成員簡介
3.論壇財務明細(以月計)
4.相關資訊提供

目前尚在議定電子報發行時間
如:發行時間(幾個月一次?)
負責成員 等等

請大家期待電子報的發行

三、另外,由於要統整通訊錄,以利未來電子報、會議通知、連絡上的方便

請打算加入的朋友先閱讀本站右下方的會員加入細則
並依內容寄信至98151009@nccu.edu.tw
如此才算是完成報名的程序

四、帳戶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官方帳戶

匯豐銀行 081

帳戶: 0291-1846-0388

戶名:莊士杰


匯款後請來信至帳戶管理人信箱
98151014@nccu.edu.tw

註明匯款資料 姓名

確認後將寄信通知答謝 並於網站公佈答謝


最後,也請大家多多為本站宣傳 期待更多同好的參與



by網站管理人 DD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成員介紹:楊舒雲

楊舒雲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關注領域:中國思想史、中國制度史。
碩士論文研究方向:大學中庸、唐宋科舉制度。
指導教授:梁庚堯先生、林啟屏先生。
-----------------------------------------------------------------------------------

目前研究成果:

1. 〈中唐心性之學成立過程的考察——以《中庸》的「經典化」為例〉,
國科會97年度大專生研究創作獎、國立政治大學97學年度全校史學論文獎。
2.〈余英時「君臣同治天下觀」再議〉,
發表於「2010年政治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研究生『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2010年6月26-27日。
-----------------------------------------------------------------------------------

對「指南潛研」的期許:

感謝芝慶學長,也感謝諸多籌備成員的熱情與努力,
讓「指南潛研」這個學術論壇,從在研討室裡的精心籌畫,一直到實際運作;
網頁的設置,讓人感受到一股熱情的力量正在逐步凝聚,心裡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千言萬語,還是一句感謝。

期許論壇的運作順利,也期許學術上的同好們,在彼此切磋琢磨中,擁有更深的激盪與啟發。

成員介紹:張晶晶

張晶晶,現就讀台大中文博士班,研究興趣為儒家哲學、荀學、宋明清理學(氣本論)。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 籌備委員

單篇論文:

1.〈戴震《中庸補注》的詮釋理路及基本思想試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七期,2005年7月,頁165-181。
2.〈論司馬光對《中庸》之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東方人文學誌》第六卷第一期,2007年3月,頁75-97。
3.〈論司馬光《潛虛》中的氣本論〉,《道南論衡:2007年全國研究生漢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4月,頁175-199。
4.〈從「荀子傳《易》說」論荀學與易學的關係〉,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第四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碩士論文:

《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政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
指導老師:劉又銘教授

對論壇的期許或感想:

每次在閱讀許多中國思想家傳記時,常發現許多思想家思想的轉捩點或覺悟點,並非在年少的十七八歲時,也非在四十不惑後才確定,而大多是在二十五六歲到三十五之間。在這段時間裡,有許多思想家陷入長期的茫然與困惑,但至終大多數的人都在這時期中,在尋尋覓覓與四處徬徨後,遇見了值得一生信仰的真理,決定勇敢地創造或推翻些什麼。接下來,就是一生為了自己理念奮鬥堅持的努力了。

孔恩在典範轉移理論中也提過,推翻典範的,總是年輕人。

於是我常想,剛好也走到這年紀的自己,面對歷代思想家都曾有過的迷惑與徬徨,究竟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如果我不能勇敢地做些什麼,只是不假思索地選擇安全的路線,我是否就錯過了我這代年輕人應該盡的責任?

我不想錯過這年紀的自己應該有的勇敢,就算是錯的,也想放手去衝撞看看。

但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面對既有的學術體制,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論文格式化,論點安全化,領域切分越來越細,不免把一些本該自由的思想限制在某種框架當中了。這不是誰的錯,應該說,如果我們感受到這樣的問題,卻只是坐著發牢騷,什麼都不作,那這就是我們的錯了。

很高興當我提出這樣的徬徨時,有一群對學術充滿熱忱的同學也能感同身受,於是我們便有了這樣的嘗試。希望未來在這裡,我們能夠擁有更多學術討論的空間,打破學校之間的疆界、文史領域間的鴻溝,讓更多新的思想與創意能得到更多討論的機會,建立起我們這一代的新學術平台。

成員介紹:林世賢

林世賢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在學)

已發表論文:
一、學位論文:
(一)《孟莊工夫論之比較研究——以「身心之學」為觀察視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楊儒賓先生、林啟屏先生指導,
2010年05月。

二、單篇論文:
(一)〈論王弼的經典詮釋方法論中潛藏之工夫意涵
——以《老子注》為討論基點〉,
發表於: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協

辦:「第三屆『中國語言文學與社會文化』研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 07月05-09日。
(二)〈論王弼思想中的「觀」與「復」〉,
發表於:《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2009年06月),頁71-108。
(三)〈論儒家的憂思心理——以郭店楚簡〈五行〉為主要觀察對象〉,
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道南論衡:2007年全國研究生漢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頁115- 140。
(四)〈《莊子》中的「道╱器」問題——「疑神之器」如何可能?〉,
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五期暨第
十八屆發表會」, 2007年09月13-14日。

更新日期:2010年07月28日

新進論壇成員列表(至2010/10/29為止)

新進論壇成員列表(至2010/10/29為止)

陳俊榮 台大中文所碩士班
吳浩宇 輔大中文所碩士班
陳建男 台大中文所博士班
段宜廷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鄭鈞瑋 台大哲學所博士班
劉柏宏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鄭淑娟 逢甲中文所博士班
盧其薇 台師大國文所博士班
吳孟謙 台大中文所博士班
陳顥尹 台北大中文所碩士班
廖千瑤 台北大歷史所碩士班
祁立峰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丁淳薇 政大中文所碩士班
江科翰 政大中文所碩士班
傅文耀 師大國文所碩士班
李金縈 清華中文所碩士班
陳伯軒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張柏恩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郭章裕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丁憶如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曾冠傑 政大歷史所碩士畢 服役中
潘建尊 東吳歷史所碩士畢 準備至德國攻讀博士
許瑞娟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胡婉庭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何育儒 臺大中文所博士班
曾令毅 師大歷史所博士班
黃聖修 師大歷史所博士班
張靜芳 台大中文所博士班
陳可馨 政大中文所碩士班
張琦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
林以衡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陳俊宏 政大中文所博士班

王小瑋自介

有時候 版面要有點不一樣 才會讓人有看下去的動力
就好像民視新兵日記 少了點鄉土劇的企業鬥爭 少了點偶像劇的貧富配對愛情
它的收視率就會扶搖直上

所以.....


暫時不列舉學術研究的豐功偉業
反正也都還在摸索 尚不能成為代表作
自古以來 文人都會毀其少作
而我1 應該也不例外吧


當然 我還是要說
這一刻 你感動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王志瑋 政大中文博士生 主要研究領域為朱子學 四書學 碩士學位論文為 黃榦 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2009年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成員介紹 方思翰

方思翰,現就讀政大中文碩士班,研究興趣為思想、宗教。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 籌備委員 網頁管理

對論壇的期許或感想:

承蒙學長們的器重,讓我成為"指南潛研"的一份子。雖然一切都還在草創初期,許多的事務都還處在起步的階段,但是看到諸位學長姐們對此研究會的期望以及投入的心力。也讓我感覺到一鼓興奮與感動。雖然進入學術領域資格尚淺,所學所思都尚待磨練,但仍然期待能夠在此研究會中 分享所思所學,得到眾多師長以及學術先進的幫助與指教。

精采不華麗


或許正是我輩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以及生命形態

在平凡的研究中 創造自我的精采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by 思翰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成員介紹:許嘉瑋

許嘉瑋,現就讀政大中文博士班,研究興趣為明清文學。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 籌備委員

單篇論文:
〈《西遊記》中的「秩序」問題探析--以取經路上五聖與遭逢群體之互動關係為切入點〉,《中國文學研究》第25期(2008年1月),頁115-145。

碩士論文:
《清初廣陵詞人群體研究──以評點與唱和為主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對論壇的期許或感想:

當初研究群體與秩序,並未料到日後將參與論壇的創建,卻意外成為最實際的踐行,很多時候,學術便來自於一個小小的意外。任何活動都必須由參與者來推動,始終相信,是「人」讓看似單調、嚴肅的學術充滿溫度。一群人安安靜靜地在指南山下「潛研」,若有微光,或許是想吸引更多同好加入,也可能只是為了讓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但一切的理由,絕非三言兩語能夠涵蓋。

然則,「潛研」與「虔言」是微妙的諧音,無論是擲地有聲的著作,或是多麼不成熟的論點,都需要一個平台,讓彼此可以交換意見,誠摯地激盪,論壇之成立便是扮演這樣的角色。許多前輩同樣懷抱如此虔敬的心情,潛入學海,毛澤東曾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語,未免狂傲,但狂者進取,「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誌。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成員介紹:劉芝慶

劉芝慶

輔大進修部歷史系、臺大歷史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於政大中文所博士班,研究興趣與領域為中國學術思想史與文學史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 召集人


碩士論文:

《修身與治國-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論康有為與廖平二人學術思想的關係──從《廣藝舟雙楫》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41期(2009年10月)。

〈博學於詩─論「胡適論黃遵憲」),「眾聲喧嘩的中國文學─首屆兩岸三地博士生中文論壇」,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0年10月。

〈廖平的經學與道教-從龔鵬程〈道教影響下的儒家經學〉談起〉,收於龔鵬程學術與文學研討會編:《學海奇觀:龔鵬程學思初探》(臺北:學生書局,2010)。

〈從《中國-理性之國》來看梁漱溟的內心世界〉,收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六期(臺北:新高地,2010)。

〈北宋理學「天人之道」溯源:以唐中葉「氣、天、易」為線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8卷第4期(2010年12月)。

〈白話文學與文學革命-重探胡適《白話文學史》〉,《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1期(2011年4月)。

〈李贄的生死之學〉,《新世紀宗教研究》10-1期(2011年9月)。

〈林希逸莊子學發微〉,通過《九州學林》審查,擇期刊登。

〈清代台灣詩學的玉山書寫-以陳夢林〈玉山歌〉〈望玉山記〉為中心〉,通過《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審查,預計登於第19期(2012年9月)。


對論壇的期許或感想:

在諸如《長阿含經》的佛典中,我們常可見到「一時」的記載,意為佛陀在某時某地講經說法,一時,即是當時。在「指南潛研」裡,在每月固定一次的討論會裡,我們或論學辯難,或共學適道,想必也會有許多的「一時」。當然在時間長流之中,一時只能是當下,當下即逝,已為陳跡,但是每當我們重溫過去,古往今來共一時,一時,卻又是那樣的真實。這種真實,很可能就是當日的潛研積累,轉化為日後的學術能量。

一時,也可以長久,是為此。

"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討論會實行細則

第一屆"指南潛研-中國學術史論壇"討論會


召集人 
劉芝慶


委員 
張晶晶 許嘉瑋 王志瑋 林世賢 楊舒雲 詹筌亦 莊士杰 方思翰 曾暐傑

顧問老師:黃俊傑教授、劉又銘教授、林啟屏教授、陳逢源教授、曾守正教授、張崑將教授 

宗旨:
這是以文科研究生為主體的討論會,所討論之對象,則是以中國學術史為主軸。
「學術」一詞的具體針對對象,是指對經學史、思想史(包括文學思潮)領域有研究的研究生。當然,如果您的研究主體並非上述領域,卻也關注這些議題,並且願意加入討論,我們當然也是極為歡迎的。

運作方式:

一、一個月舉行一次,一次兩小時。由一人主講,為主講者,除特約主講人之外,皆由成員輪流發表。另外再加上引論人與評論人(可為同一人)。

二、由成員輪流發表論文。論文可以是以前登出的期刊、有水準的課堂報告,甚至是碩博論的章節,又或是想要討論某部經典的某章,皆可。討論會的引論人由成員輪流擔任,講評者可外找,不一定非要成員不可。會議會提供電子版論文報告(自由參與者需事先告知)與茶水。

三、引言人:5分。主講人:40分。評論者:20分。休息10分。自由討論:45分。

四、時間與地點:原則上時間以每周六下午,地點以政大百年樓309會議室為主,可視情況調整。

五、本會的參與成員,可分為「固定成員」與「自由參加」。固定會員須年繳100元會費,除了可收到每月固定的討論主題論文之外。另可參與主講人、引言人工作、網站討論、成員通訊錄、感謝卡、不定期電子報會訊,原則上希望成員能盡量參與討論;自由參加者若欲索取論文,則須先事先告知,若主講人不願論文外流,則只能索取摘要。 

六、不定期邀請學者專家演講。

七、預計三年內正式轉型為學會,出版期刊(有審查制度、ISSN認證)、舉辦研討會、籌組學會組織羣。

「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指南潛研」成立宣言

這是一個以文科研究生為主體的討論會, 所討論之對象,則是以中國學術史為主軸。

當然,研究生本就各有專業領域,科系亦異,因此往往導致很多人一談起學問來,壁壘分明,楚河漢界,分得清清楚楚,隔行如隔山。可是為學固然必有其專,有其著力點與基本面,這是「入手處」,就好像要進一個大房子,儘管門戶各異,始終只能選擇一個門面,但下手著眼之時,整個視野與胸襟卻可以是開闊的,由某扇門進入,並不妨礙心中整個房子的形象。入手不同,形象或異,但因為我們擁有的是整體形象,所思所想,無不以此為歸趨,在此之下,對小問題可以深研、可以窮追,問題之間也可以連繫、可以會合,但不會被問題限制。因此,由博反約,既有其通,亦有其專,這不是說什麼都精、什麼都行、什麼都來,畢竟太多「什麼」,往往等於「什麼都不是」,此非真通。真正的通,是格局的通、境界的通,循此而往,正能帶動知識的會通,這是眼界度量的提升,是豁蒙知達的體悟。換言之,就是找到自己力之所及、性之所近的範圍,然後以此擴充,畢竟大家學力、經歷不同,都有屬於自己興趣跟專長,但力求專精之餘,還是要通,藉用梁啟超用過的名詞,就叫「以收縮為擴充」。反過來講,讀了再多的書,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本身、尋找自己的思考基礎,由博反約,然後安身立命,出新解於陳編,這就是「以擴充為收縮」。

可是,世上書目何其廣,議題何其多,一個人又該如何窮己之力,擴充文史哲,收縮經史子集?這樣擴來縮去,什麼都不精,又有何益?因此,討論會的成立,就是希望能集合許多各有專長的研究生,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上發言,然後在別人的領域上學習,互相研討以益己、以助人,以期能趨近中國學術史的真理與意義。在此,「學術」一詞的具體針對對象,是指對經學史、思想史(包括文學思潮)領域有研究的研究生。當然,如果您的研究主體並非上述領域,卻也關注這些議題,並且願意加入討論,我們當然也是極為歡迎的。

但是這種作法也許會產生一些疑慮,若然研究生各有關心議題,一討論起來,會不會焦點分散,流於空泛?當然這種顧慮是對的,但我們也有因應之法,首先,對於論文發表者,在評論人選方面,我們會先優先選擇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不限本會成員。再者,在參與成員方面,皆有許多專精領域研究生參與,在相關議題的討論上,應不致於會流於各說各話,難以理解。更重要的是,相信在大家努力之下,以擴充為收縮,以收縮為擴充,應該會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章學誠說得好:「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或許,在通方與專一之間,我們都應該好好找尋其間的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