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d

每次在閱讀許多中國思想家傳記時,常發現許多思想家思想的轉捩點或覺悟點,並非在年少的十七八歲時,也非在四十不惑後才確定,而大多是在二十五六歲到三十五之間。在這段時間裡,有許多思想家陷入長期的茫然與困惑,但至終大多數的人都在這時期中,在尋尋覓覓與四處徬徨後,遇見了值得一生信仰的真理,決定勇敢地創造或推翻些什麼。接下來,就是一生為了自己理念奮鬥堅持的努力了。

孔恩在典範轉移理論中也提過,推翻典範的,總是年輕人。於是我常想,剛好也走到這年紀的自己,面對歷代思想家都曾有過的迷惑與徬徨,究竟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如果我不能勇敢地做些什麼,只是不假思索地選擇安全的路線,我是否就錯過了我這代年輕人應該盡的責任?

我不想錯過這年紀的自己應該有的勇敢,就算是錯的,也想放手去衝撞看看。

by 晶晶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指南潛研第三次討論會(2010/12/19)

指南潛研第三次討論會(2010/12/19)

主題:以《點石齋畫報》之〈暹羅白象〉、〈海外美人〉、〈縊鬼討替〉論近代圖像中的現代性與魔幻思維的辯證

主講者:陳俊宏(政大中文所博士班四年級)
特約討論人:許玉青(政大中文所博士班六年級)
主持人:許嘉瑋(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摘要
本文是對《點石齋畫報》部分圖像本身的微觀研究。有感於前人的《點石齋畫報》研究較多在文化生產與消費語境、閱讀語境上著墨,而少於針對視覺圖像本身進行分析,也由於圖像本身的直觀性,反而會阻止讀圖者發現一些隱藏在圖像中的微言大義。筆者將其區分為三個層次,並一一舉例論述。其一是處理視覺文本的構圖或是透視點的形式轉變問題,如《點石齋畫報》與通俗日用繪畫傳統的關係;二是以自然寫實或經驗實證的認知取徑,尋求視覺文本細節的指涉,如視《點石齋畫報》之圖像為史事的輔證。筆者指出《點石齋畫報》的「以圖證史」不單純只是作為歷史時事的插圖,它也在無意中記載了繪者的態度;三是進入圖像以及文化中有關可見性、觀看位置與視覺化的視覺政體。第一種讀圖,筆者從〈暹羅白象〉的大象看出十九世紀末期的想像與真實的大象形象的差別,還有這種差別在視覺文化上的意義。第二種讀圖是挖掘出歷史語境與圖像的互文,且在圖像細微之處,讀出折疊在圖像敘事之下的微言大義,本節以王韜《淞隱漫錄》卷四〈海外美人〉在《點石齋畫報》上連載的圖、文為例,說明此一問題。第三種讀圖,是從〈縊鬼討替〉中,分析其中的可見性、觀看位置與視覺政體。最後,從筆者所分析的圖像微言大義出發,在李孝悌對《點石齋畫報》中的鄉野傳奇圖像的定位上,思辨中國近現代以來排擠「魔幻思維」的現象做結。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預告】
指南潛研第四次討論會(2011/1/15)
主題:鄭南榕的相關議題(暫定)
主講者:廖千瑤(台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四年級)
特約討論人:鍾友全(臺大歷史所碩士班畢)
主持人:劉芝慶(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二年級)
時間: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3會議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