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d

每次在閱讀許多中國思想家傳記時,常發現許多思想家思想的轉捩點或覺悟點,並非在年少的十七八歲時,也非在四十不惑後才確定,而大多是在二十五六歲到三十五之間。在這段時間裡,有許多思想家陷入長期的茫然與困惑,但至終大多數的人都在這時期中,在尋尋覓覓與四處徬徨後,遇見了值得一生信仰的真理,決定勇敢地創造或推翻些什麼。接下來,就是一生為了自己理念奮鬥堅持的努力了。

孔恩在典範轉移理論中也提過,推翻典範的,總是年輕人。於是我常想,剛好也走到這年紀的自己,面對歷代思想家都曾有過的迷惑與徬徨,究竟我能做些什麼?或者,如果我不能勇敢地做些什麼,只是不假思索地選擇安全的路線,我是否就錯過了我這代年輕人應該盡的責任?

我不想錯過這年紀的自己應該有的勇敢,就算是錯的,也想放手去衝撞看看。

by 晶晶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指南潛研第一次討論會

指南潛研第一次討論會

主題:中日射禮禮儀與中國古代勇德意識
主講者:劉柏宏(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三年級)
評論人:張明瑯(台大中文博士)
主持人:林世賢(政大中文所博士班一年級)
時間:2010年10月24日下午2-4點
地點:政大百年樓309會議室


題目摘要

宋儒呂大臨嘗言:「射,一藝也,容比於禮,節比於樂。發而不失正鵠者,是必有樂於義理,久於恭敬,用志不分之心,然後可以得之。則其所以得之者,其德可知矣,故曰可以觀德行矣」射禮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檢視士人德行的功用,而就儒家經典所建構出的理想政治運作藍圖來說,射禮也寄寓著揀選賢士的功能。本文選擇以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所頒訂《開元禮》與日本嵯峨天皇時期(809~823)修訂之《內裏式》兩部官方禮書作為討論對象,透過比對雙方所記皇帝「觀射禮」的內容,梳理儀式過程與書寫結構的異同,進而針對兩者交集雷同處進行分析,以此觀察禮儀規範背後所可能潛藏的人倫關係。

據前人歸納目前唐禮研究概況可知,討論唐禮與日本禮法制度形塑過程的研究成果極為豐碩,本文雖然承續前人相關研究成果,但卻更試圖探觸具體儀文所反映的倫理關係。是以本文可能具有的意義及展望至少包括:1.提供中日古代禮儀交涉的實證資料;2.釐清儒家禮學精神與中日傳統倫理內涵之間的關連。

附上政大山下/山上校區地圖: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1.gif
http://www.nccu.edu.tw/about/maps/map_02.gi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